疼痛,初潮,盆腔炎,盆腔,小腹

提問: 從第一次來月經痛經開始,為什么每次來月經都會痛經、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痛經(dysmenorrhea),系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  原發性痛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初潮不久后后即出現痛經,有時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也可能由于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多見于子宮發育不良、宮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屈曲,使經血流出不暢,造成經血潴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有的在月經期,內膜呈片狀脫落,排出前子宮強烈收縮引起疼痛,排出后癥狀減輕,稱膜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多能在生育后緩解。  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后及中年婦女,因盆腔炎癥、腫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內膜異位癥系子宮內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內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內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內捫及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診斷  1、中醫痛經辨證分五種證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  2、西醫痛經診斷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痛經,指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多發生于月經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輕婦女。   原發性痛經的診斷  主要在于排除繼發性痛經的可能。應詳細詢問病史,注意疼痛開始的時間、類型及特征。根據:  ①初潮后1~2年內發病;  ②在出現月經血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痛,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  ③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產痛;  ④婦科雙合診或肛診陰性。可得出原發性痛經之診斷。   (2)繼發性痛經,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病變致痛經。  繼發性痛經的診斷   反復盆腔炎癥發作史、月經周期不規則、月經過多、放置宮腔節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繼發性痛經之診斷。   通過雙合診及三合診,可發現一些導致痛經之病因,如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盆腔炎塊等。肛診捫得子宮骶骨韌帶結節狀增厚,對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尤為重要。   其他檢查:如血沉、白帶細菌培養、b超盆腔掃描、子宮輸卵管造影、診斷刮宮,最后應用宮腔鏡、腹腔鏡檢查可及早明確痛經之發病原因。宮腔鏡檢查可發現刮宮時遺漏的細小病灶,如小肌瘤、息肉、潰瘍等,而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依據,可在診刮之后進行。   3、根據痛經程度可分為3度:  (1)輕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癥狀,有時需要服止痛藥。  (2)中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  (3)重度: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中醫診斷  1.實證:經行不暢,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經色紫而夾有血塊,下血塊后痛即緩解,脈沉澀的為血瘀;脹甚于痛,或脹連胸脅,胸悶泛惡,脈弦的為氣滯。   痛經的治療: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酌量用灸。   處方:中級、次髎、地機、三陰交。   2.虛證:腹痛多在經凈后,痛勢綿綿不休;少腹柔軟喜按,經量減少;每伴腰酸肢倦、納少、頭暈、心悸、脈細弱、舌淡。  痛經的治療:取任、督脈,足少陰和足陽明經穴。毫針刺用補法,并灸。   處方: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大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ye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