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己的,孩子,我的,健康,的人

提問: 自戀的標準是什么? 問題補充: 請問:自戀的標準是什么? 医师解答: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于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后人稱之為水仙花。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常常要給孩子喂奶,對孩子拍著、呵護著,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這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由于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并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里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時,好媽媽已經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當媽媽一旦不在時,孩子心中有“好媽媽”形象,有“好媽媽”的愛和保護,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愛的。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后來就不夠關心照顧他了,會出現什么情形?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嘗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照顧我、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并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贊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由此可見,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后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并敢于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于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贊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的。 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后,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人所遺棄。 由于目標太高,當他最終無法實現時,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悔恨、自我厭惡,抑郁自卑。這樣的自戀,就屬于不健康的自戀,實際上屬于假自戀,或不自戀。 那么,我們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呢? 健康的自戀相信自己是可愛的,并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不管別人評價如何。這樣的人首先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我,也肯定是關心愛護我。而不健康的自戀,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一定會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我進行惡意攻擊。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于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愿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夸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們需要真心實意愛自己。只有真誠地愛自己,才能真誠地愛他人和愛世界。 自戀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釋,起源于一種源于自卑感的壓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滿足成就動機,采取了封閉的過度關注自我的外在評價的種種虛幻形式,如名氣、贊美、點擊率,有時會把是否得到他人的關注視為行動的唯一理由。自戀者經常會沒有理由的關注比自己名氣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種和偶像結為一體的虛幻感,當這種感覺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為遭到打擊,或是偶像遭遇丑聞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會轉為對偶像的極度仇恨乃至人身攻擊。 當社會轉向一個推崇個人成就感、吹捧“成功人士”的泛商品化的時代,自戀癥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把自愛混同于自戀的結果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名利場的廝混,成功與失敗成了一個人唯一關注的東西。如果為了成功和所謂名氣可以不擇手段,只要爭得眼球就行,甚至對罪惡滔天的惡行也會嘖嘖稱許。 自戀者從來難以領會真實的不同意見,因為真實的批評作為不同的聲音往往打破了自戀者的封閉圈子,讓其意識到泡沫之外的社會世界作為自我的背景并不就是自我本身能夠視而不見的影子,但自戀者寧愿不去正視這種不受限制的視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斗,尋找曲解歪曲真實批評的借口。 一個社會陷入自戀文化就會是非顛倒,陷入普遍的失范狀態,人與人也失去信任,法律成了黑吃黑的游戲規則,大亂將至也渾然不覺。個人的自戀則強化了壓抑,剝奪了自我面對種種挑戰的勇氣,沉溺在自我陶醉自我吹捧的圈子里不思創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yea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